读博期间,我在常州某公司承担项目,因此要在杭州与常州两地之间来往,从06年到07年,何思模教授去杭州和常州多次,但每次我与他总是完美地错过了。终于有一次,何思模教授把华东的销售会议放到常州举办,我们见面了,当时谈了很长时间,包括易事特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规划,接下来的国内国际市场布局,我能做的事情以及发展空间等。何思模教授给我的印象是:他很有激情,而且对易事特非常有信心,勾画了一个宏大的商业蓝图,当他说起百年企业、百年品牌的时候,眼睛发光,满脸都是自信的表情。

▲易事特每年都在浙江大学颁发奖(助)学金
后来我知道,除了浙大,何思模教授在全国二十多所高校设立了易事特电力电子奖(助)学金,他每年都会去一些高校与学子们分享创业经历,帮助学生们做职业生涯规划,二十多年来,他累计资助了近万名学子。

▲易事特每年都在浙江大学颁发奖(助)学金
十年之前:松山湖和何教授
第一次见面后,随着毕业日期的临近,我全力投入毕业课题的研究中,与何思模教授依旧保持简单但不频繁的联系,我会告诉他项目和课题的进展情况,易事特有了好消息何思模教授也会高兴的第一时间与我分享。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,08年,毕业前一年的盛夏,我来到了松山湖易事特总部,何思模教授带着我在公司内转了一圈,看了各个部门,虽然那天是周末,当时的易事特规模不是很大,远没有现在这么多人员和设备,但是大家都很努力,到处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。

▲2008年,易事特在松山湖建厂之初
我是一个典型的“理工男”,内敛少言,思想比较简单,相信自己的判断,认准了一件事就会坚持做下去,虽然毕业时有很多选择,但是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接触后,我还是选择了易事特,我相信只要平台好,通过自己的努力,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。
十年磨砺:从技术工程师到研发中心负责人
毕业之后,就正式加入了易事特。从技术预研、软件工程师到产品经理,再到研发中心负责人,一晃10年了,这期间,我收获了很多,从一个不关注客户需求,只知道实现功能的工程师到以真正做到客户为中心,从客户的需求出发的管理人员,其中的酸甜苦辣都别有一番滋味。期间我也犯了不少错误,经历了不少挫折,譬如有些项目因为市场调研不充分,做到一半需求变化而放弃;有些项目系统方案考虑不周全,改动较大,造成进度缓慢而延期,有些产品因为设计考虑不周到,环境适应性不好而批量故障,这些不仅造成了人力成本的浪费,还造成了财产的损失。何思模教授对我个人以及整个研发项目失败的包容,令我非常感动,他尊重人才,尊重知识,深知技术在易事特的重要性,更加知道新技术的取得和产品的诞生都会经历失败和挫折,给我们很大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才能。这么多年,何思模教授对公司发展大方向的把握始终令我钦佩,对市场的敏锐性和洞察力要比常人厉害,他自诩是军队训练了他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,他说自己不是“天才”而是“地才”。

▲于玮博士在研发大会发表讲话
十年磨合:从同事到战友
军人出身的何思模教授是B型血,他常说B型血的人风风火火,敢打敢冲,适合做销售,虽然我也是B型血,但是我们性格还是有很多差异,我保守,他激进;我求稳,他求快;我少言,他健谈;这使得在工作的很多方面,虽然我们目标一致,但选择的方法不同,会存在一些分歧。不管分歧有多大,我首先觉得他很真诚,会仔细地倾听你的意见和建议,非常真诚地一起讨论问题和解决方法而不只是下命令要求你去完成;其次他对我非常信任,信任是合作的基础,也是包容的前提,很多事情他会放手让我去做。时间长了我发现,他很直率,做事情喜欢直来直去,有什么说什么,对我们就像对亲人一样,正是如此所以要求也非常严格。有些事情表面看是分歧,实际上,我和他骨子里都是很执着和韧性很强的人,我是“一件事要做就一定要做到底,做出结果”,但我可能是攥着劲儿默默地做,他是不服输,凡事都要做到最好,并且经常是“大张旗鼓”地做,但我们目标是一致的,他对于产品品质、易事特品牌和市场影响力的执着比任何人都强,在他看来,易事特的产品一定要比别人做的好,易事特人的专业水平也一定要比同行更高。

▲何思模教授与于玮博士探讨工作
这一路走来,从同事到战友,从打工心态到命运与事业的共同体,何思模教授对我亦师亦友,如果没有他的点拨、引导和包容,我不可能成长这么快。何总性格坦率直爽,跟他共事,是一件很爽快的事情,没有那么多猜忌和顾忌,所有事情“放在桌面上讲清楚和解决掉”,我自己现在管理团队也是这样。
“用饱满的激情为易事特百年基业奋斗终生!”这是何思模教授的人生信条,也是我的。
(正文已结束)
免责声明及提醒: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,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!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,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