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疫情影响,不去或尽量少去菜市场的市民越来越多地选择在线上买菜,食行生鲜"手机买菜,小区'冰箱'取菜"的无接触配送模式受到广大消费者的点赞。昨晚,食行生鲜将往年"315会员开放日"活动"搬到"了线上,首次邀请用户和各界人士通过直播的方式"走进"配单质检中心进行参观和监督,共同守护消费者餐桌上的安全。
先卖后买的"预订制"模式,让食行生鲜没有"隔夜菜"
虽然平均每天要送出几十万盒菜,但如果你在白天走进食行生鲜的配单中心,会发现菜架上并没有菜。这是因为食行生鲜是预订制,先卖后买,即确定消费者订单之后再确认采购,因此没有库存。
不同于到家生鲜电商的前置仓,食行的配单中心实际上是一个集检测、加工、分拣配送于一体的操作点,中心一般从下午6点半开始运作,在这里,生鲜食材从进库到出库最快只需要7小时,没有隔夜菜。
以操作相对复杂的活杀鱼为例。每天晚上7点,工作人员根据订单量确定采购新鲜活鱼;晚上10点半送达检测中心开始检测,检测项目重点针对 "孔雀石绿"和"呋喃唑酮"含量,检测合格后的活鱼会被送往鱼房进行宰杀;晚上11:00,工作人员对鱼类进行去鳞、剖内脏、去鳃、清洗等一系列操作;凌晨3:00,宰杀好的鱼进行塑封包装,并立即送往0度保鲜的仓库;早上5:00,完成包装的鱼被统一送入食行冷链车;早晨7:00,冷链车以集约化方式进入用户所在的小区,工作人员将鱼送至食行生鲜智能冷柜,等待客户随时领取。
从入库到小区,这一过程花了10小时左右的时间,而一些包装分拣相对简单的蔬果类,最快仅需要7个多小时。
降低损耗,破解生鲜食品安全"原罪"
熟悉生鲜行业的人都知道,对于生鲜而言,损耗是其中最重要的成本之一,如何降低损耗一直是行业普遍面临的"头号难题"。而在高损耗与对抗损耗这一矛盾的过程中,产生了不少食品安全风险。
传统生鲜链条中,为了降低损耗进而降低成本,部分不法商家走起了"捷径",比如在鱼类中滥用抗生素和孔雀石绿,以提高鱼类存活率;或者用二氧化硫(硫磺)熏制冬笋,让其不易烂损,卖相更好等。
通过"预订制"去库存,大大降低损耗的食行生鲜没有这样的困扰,无库存便没有隔夜菜,低损耗意味着不需要"过度保鲜",通过"预订制+智能冷柜自提+全程冷链"的高效运营模式,食行生鲜从源头破解了因高损耗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。
此外,食行生鲜有着冷冻、冷藏、常温三种功能的智能自提柜,为用户最后一公里的食品安全和新鲜品质保驾护航,真正让消费者吃上高品质的放心菜。
每批次必检 有效拦截上游"问题"
管住自己的同时还需要管得住"别人",为了确保销往市场的食材都是安全的,食行生鲜从供应商选择到日常的食品安全检测,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。
源头上,食行生鲜从政府认证的品牌供应商或基地采购食材,比如当季蔬菜多来自常熟董浜蔬菜基地、吴江同里蔬菜基地、太仓蔬菜基地等等。
食品安全检测方面,食行一直坚持每天每批次商品必检,绝不遗漏任何一批商品;食行生鲜食品安全检测系统与当地食药监部门实现联通,还将每天的质检报告同步在网络上(消费者可前往"食行生鲜"微信公众号的"安全检测"栏目查看)。每批次必检作为食行的第二道防线,能过滤掉不合格的商品,让问题菜有可能进来,但绝无可能出去。
2019年,食行生鲜质检中心共检测78865批次商品,共拦截38批次问题商品,所有问题商品全部被拦截!
一旦发现问题商品,食行生鲜工作人员会将来货全部封存,且第一时间拦截订单包裹信息,告知用户缺货原因并启动退款和相应的补偿措施。食行对不合格产品的供应商和基地,也会进行降低评级等处理,为今后合作提供参考。
食行生鲜还有一套特别的溯源系统。在食行所有的商品包装盒上或者密封袋上,都贴有追溯码码,扫描追溯码,消费者就能看到详细的产品信息,包括产地、入库时间,运输时间,到柜时间、配送人,以及蔬菜基地的详细信息等,这让农产品的整个链条——从认证、收货、检测、包装、分拣、物流配送到用户手中,都可见、可控、可追责。
安全、放心、公开、透明的食品安全环境,需要社会各界的你我共同营造,对生鲜企业乃至整个行业而言,只有做到了从根源解决损耗难题,降低高成本,守住食品安全底线,才有可能长久地赢得消费者。
(正文已结束)
推荐阅读:祁县充秀越手机发货中心
免责声明及提醒: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,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!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,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!